越南文庙里有两位越南大儒,与孔孟一起享受祭祀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21 0

中国的儒家思想,曾经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等地。在越南历史上,儒家思想影响很大,甚至还出现了两位儒学大师,影响至今。

越南三国时属吴国,儒家思想最早在那时就开始在越南传播。越南的《天南四字经》记载:“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一些迁徙到交州(即越南)的中原人后代,都是儒家的饱学之士,他们促进了儒学思想在越南的传播。唐朝科举制度,安南人(即越南)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那时的儒家思想,主要是在精英人士之间传播,尚未扎根民间。主要是个人兴趣或为了参加科举。

越南文庙里有两位越南大儒,与孔孟一起享受祭祀

968年,越南丁朝建立,脱离中国的南汉政权独立,结束了中原王朝对越南1000年的直接统治。此后,越南历经多个朝代,依次为:丁朝(968—980),前黎朝(980—1009),李朝(1010—1225),陈朝(1225—1400),胡朝(1400—1407),中国明朝统治时期(1407—1427),后黎朝(1428—1788),西山阮朝(1788—1802),阮朝(1802—1945)。

历史上,在中原王朝统治越南的时候,越南就有过孔子庙,不过很可能不是官方所修。越南独立之后,试图效仿中国实行儒释道教并立政策。

1070年春李圣宗时期,第一次官方修修文庙,塑孔子、周公及四配像,画七十二贤像,四时享祀。1076年,李仁宗设立国子监,这是越南国学之始。1171年,李英宗修文宣王庙殿及后土祠。李朝学习中国开科举,入学地位大大提升;但是统治者依旧崇信佛教。

越南文庙里有两位越南大儒,与孔孟一起享受祭祀

由于持续的社会动荡,陈朝开始吸取教训,他们看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进一步用儒家礼制、三纲五常来教化民心维护统治,实行崇儒抑佛政策。重修国子监,新立国学院。

1407年,明朝占据越南,设交趾布政使司,越南最后一次被中原王朝直接统治。明政府把中原的官学教育体系引入越南,各府州县均设立文庙等,时行祭礼。此举让儒学深入民间。

黎朝时,越南更重视祀孔典礼,科举庙学等制愈加完备,国王亲自祭祀孔子,逐渐成为国家典礼的一部分。到阮朝时,儒家思想在越南发展达到登峰造极,国王每次都亲自祭祀,形成庞大的庙学体系,京城有国子监,省有文庙,县有文祠,村社有文址。

之所以从三教并重,但独尊儒学,是因为越南统治者考虑到佛教大量消耗国帑,却不能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有所帮助,而儒学可以安邦治国,这是随着越南版图的扩张而采取的适应中央集权的举措。

越南文庙里有两位越南大儒,与孔孟一起享受祭祀

不过越南文庙也有鲜明的越南的特征,从祀中有两个越南大儒是朱安和张汉超。

朱安(1292—1370),又名朱文安,字灵泽,号樵隐,毕生从事儒学教育与传播。死后赠谥“文贞公”,并赐从祀文庙。朱安在陈明宗至陈裕宗时期任国子监司业(传授太子学业)、国子监祭酒等职,前后40余年。

越南史书评价朱安“性刚介,清修苦节,不求利达。居家读书,学业精醇,名闻远近,弟子盈门”。越南历史学家吴士连把朱安称为“越儒宗”,他所著的《四书说约》是陈朝最著名的儒学著述。朱安从祀是因其人品、授徒,以及为臣的出处之义都符合儒家文化的标准。其从祀与其在越南的儒学价值分不开,同时也与其祭酒的身份有较大的关系。

越南文庙里有两位越南大儒,与孔孟一起享受祭祀

张汉超(?—1354),字升甫,号敦叟。他两次曾参加过抗元战争。1308年,陈英宗以张汉超为翰林学士。1339年任门下右司郎中。死后赐赠少傅,从祀孔子庙庭。按照《开严寺碑记》记载,张汉超从祀文庙不仅是因为其从政的功绩,还有赖于其排除佛教异端、传承发扬圣道的贡献。

历代名儒之所以可以从祀,前提是能排“异端”,传“道统”。按此严格标准,这两位越南大儒并不符合。但是考虑到实际情况,越南也需要树立自己的典型,代表统治者崇尚儒家学说的态度,并不是真的传承儒家道统。仅仅是象征意义而已。

张汉超时期,儒学在越南已经盛行,张汉超的行为在越南人眼里也觉得不足以从祀,争议很大,所以不久以后就被罢祀了。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