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业余爱好成就其“圣人”地位的孔老夫子

即刻百科 百科知识 91 0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身份,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另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身份,孔子,就是最早的玉器收藏家。

孔氏,名丘,字仲尼,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用业余爱好成就其“圣人”地位的孔老夫子

曲阜、三孔圣地(孔林、孔庙、孔碑)论语碑苑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这些身份背景资料都可以在网络上查到,但是,他是玉器收藏大家这件事,却很少有人知晓。

一、为什么说孔子是玉器收藏家?

按照中国古人的传统,孔子既然已经是“圣人”,那就不能再有当今凡夫俗子的各种陋习,而一直被视为“玩物尚志”的收藏自然也不能列入其中,大书特表。

但是,我们从孔子的言行举止中,不仅仅可以看出,这位老夫子不仅爱玉,藏玉,最关键的是他懂玉。

孔子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因为这个家族是宋国的王室贵族,所以他有机会接触和收集当时极为珍贵的玉器,并用他所倡导的儒家仁爱理论统一了他对玉器的热爱。

用业余爱好成就其“圣人”地位的孔老夫子

孔子

《礼记·聘义》中,子贡问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欤?”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译文): 子贡有一次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很冒昧地向您请教一个问题:为什么君子以玉为贵而以美石为轻呢?难道是因为玉少而美石多的缘故吗?”

孔子回答道:“并不是因为玉少才以它为贵,美石多就轻贱它。

往昔的时候,君子将自己的德行与美玉的性质相比,玉石温和、润泽有光彩,正如君子的仁德一般;它纹理细密而又坚实,就好像君子的智慧,心思细腻、缜密,处事周全;当玉石摔碎后,虽然也有棱角,却不尖锐,不会伤人,如同君子之义,正直刚毅,却以仁爱存心,念及一切;垂挂着的时候,好像要跌落下来的样子,象征着君子的谦下恭谨,有礼有度;敲击它的时候,会发出清澈激昂的声音,最后则嘎然而止,与音乐的性德相似;虽然有斑点,但不会因此而遮掩它的优点,纵然它很美,斑点也如此显而易见,如君子之忠,不偏不倚,毫不掩饰;

另外,玉的色彩从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好比君子之信,表里如一,纵在暗室,也诚信不欺;它晶莹透亮犹如白虹,与天的白气相似,这是与天相配,与天道相应;而玉的精神可见于山川之中,如『玉在渊则川媚,玉在山而草泽』,所在之处皆能受到感化,如同君子之德风,涵容万物,利益一方。

行聘之时,手执玉石所制之圭璋,不假借他物而自然合乎礼,如君子之德,无须假借外物显示,自然德风畅然。

用业余爱好成就其“圣人”地位的孔老夫子

日本长崎孔子神庙

天下无不以美玉为贵,这是道的显现。

从这一件对玉石和其他珠宝的分辨理论就能看出,孔子对玉不仅是了解,而且还非常明确的做出了定义!

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看看当今那些所谓的“收藏家”“鉴定家”。

无非也就是能在拍卖会上举举牌,鉴宝节目估个价,看到玉器能说出的真假而已。

还停留在“术”的层次上。

这点小手段,在孔老夫子面前,都是“小儿科”。

他把玉石和其他的宝石从结构中分离了出来,说明他不仅仅是懂玉,而且还了解其他珠宝的优缺点。

二、孔子对玉的认知已经上升到儒家的哲学层次

如《诗·秦风·小戎》中提到的『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用业余爱好成就其“圣人”地位的孔老夫子

翻译过来的大概意思就是:“我想念着他啊,他的君子作风,就如同温润的美玉一样。所以君子以玉为贵,它所显出的『仁、智、义、礼、忠、信』等品性,正是仁人君子的德风啊!”

为其所推行的儒家文化可以深入持久的延续下去寻找到一个可以延续千年的物品做为代言,并将这种理念结合当时社会上层统治阶级追逐的“玉器”作为象征物品,形成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了玉德的理论,玉器的评价最有代表性:“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贯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翻译成现代文字就是:“这位绅士比玉更有德性;温润而热情,仁慈;一丝不苟,严谨,懂事;;强而又不自大,重义气;像吊坠一样垂之有物,又有礼仪;终于会被人赏识,幸福也;瑕疵不掩盖其优点,忠诚不掩盖于缺陷;讲忠诚;富荫庞达,守信用;诚信贯天;精神奔流于山河间,天地人间;讲究德行的人,是选择正确方向的人。

他将自己在世界上的所有理想和信念都寄托在玉上。

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玉的看法已经超越常人,他不仅将玉石的物理特征与君子的人性特点做了一个有机的结合,还用这样生动概括的词语将玉的特点阐述的淋漓尽致。

三、孔子把儒家的君子修为与玉石的品质特征做了有机结合

在孔子时代,玉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君子绅士个性的象征。

孔子说:“君子比德如玉焉”。

用业余爱好成就其“圣人”地位的孔老夫子

玉与人类的行为,信仰和自我修养息息相关,是为了纪念君子。

孔老夫子引用《诗·秦风·小戎》里“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句话,佐证上古君子以玉为贵,突出“仁、智、义、礼、忠、信”等品性,正是仁人君子的德风。

玉,本义作石之美者,即色光润,声舒扬,质莹洁之美石名之曰玉。

孔子用玉来调节“君子绅士”的行为,雕刻玉是为了美和修身。

温其儒就像玉,善玉温暖而光滑,绅雅贤惠,是世界的榜样。

玉与学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先生们没有理由,玉也不会消失。

君子绅士戴玉,温柔,举止得体,玉叮当声,优美的姿势,绅士君子必须像玉一样被守护,他必须从玉雕出来才能成为玉器。

不是圣人的人必须不断学习自律才能成为君子绅士。

四、孔子认为个人的言行举止应该是君子的行为表率

玉具有美德,如果把玉佩戴在身上,君子和绅士必须具有美德。

孔子说:“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自古以来,都有“君子佩玉”的说法。

从来不知道玉有这么多美德。

“玉”它不会言语,没有炫耀,从不浮夸,只有静静的、安然的面对自己,面对同伴,面对赞叹、毁谤,以及周围所有善的、恶的人事环境……它不争不怒,不自暴不自弃,安守自己的节操,的确如仁人君子。

他正直,乐观和进取。

他一生追求真理,善良与美丽。

他一生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和失败都与他的性格有关。

他性格的强项和弱项已经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中国的君子之风,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完善于孔子的“如玉”理论,最后成为儒家文化的一个特有现象,延续千年,继承发展。

用业余爱好成就其“圣人”地位的孔老夫子

对于玉的精神的见解可谓独到:“玉在渊则川媚,玉在山而草泽”,如同君子之德风,涵容万物,利益一方,不假借他物自然合乎礼。

如君子之德,无须假借外物显示,自然德风畅然。

这就让我们想到,一个人的教育,一个家庭的幸福、单位的发展,甚至国家、社会的繁荣安定,也是要由仁德的教育感化才能够达成。

所以说,天下无不以美玉为贵,而能够借“玉”喻人,巩固儒家学说地位,才是“道”的显现。

五、通过孔子的“玉德”文化宣传,才有了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延绵不绝

在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各种学说和门派纷纷林立,春秋时期,老子、庄子、墨子、等等,各种学说最后发扬光大,成其规模的,也只有儒家的文化在华夏土地上传承不绝。

这一点,跟孔子将儒家文化与玉石的佩戴装饰结合到一起,功不可没。

在电影《孔子》中,我们也能通过一个道具,看出孔子将“玉玦”和“玉环”作为人生中的两大转折期。

季孙斯以“玉玦”劝奉孔子离乡而去。

季孙斯以“玉环”礼迎孔子回鲁,救鲁国于水火之中。

“玉玦”前,其才能被鲁定公赏识,升至代国相。

季孙斯虽心向善,却生私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通过公伯寮送给孔子“玉玦”, 谎称是鲁定公之意,孔子由此走上颠沛流离之路,开始其人生最艰难的时期。

正是因为该时期,他到各国传授学业,专心研究,为处世之道提供了借鉴的经验,造就了一代伟大的教育家。

又因季孙斯的“玉环”使孔子结束周游生涯,也体现出季孙斯知错就改的诚意,虽然有些晚,但仍做出了让人佩服的决定。

用业余爱好成就其“圣人”地位的孔老夫子

孔子的哲学思想和学说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玉器的看法更是奠定了其在玉石收藏的地位,无人可及。

如果您真的想研究玉器收藏品,应该多看看孔子与玉石的理论,那么现在这个收藏品市场的现状可能超出了他的想象!

用业余爱好成就其“圣人”地位的孔老夫子

本文由玉见沈华独家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其中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