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时期,西汉大学者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说法。在后来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独尊儒术”,在后来的历朝历代儒家学说也成为统治思想,被各朝各代被实行。在“天人感应”的说法中,国家的各项礼仪活动,都要遵循四时的要求。
在犯了死刑的罪犯身上,就有“秋后问斩”的制度,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何会实行“秋后问斩”的制度呢?根据儒家学说,春天代表了万物复苏,夏天代表了万物生机勃勃,秋天则是万物凋零的时刻,冬天则是万物孕育生命的时刻。在古代统治者心目中,儒家学说对应的“天人感应”,意味着秋天是终结罪大恶极者最好的季节,因此“秋后问斩”的制度开始在各朝各代实行起来。
对于“秋后问斩”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古代统治者比较仁厚,他们也怕出现冤假错案,因此对于死刑犯,都处以“秋后问斩”,如果犯人真有冤情,他的家人还可以替他伸冤,也避免了冤假错案的发生。
“秋后问斩”的制度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实行,在春秋时期,楚庄王对于犯下死刑的罪犯,都判处他们第二年秋天问斩,原因也是为了避免冤假错案。在古代侦讯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出现冤假错案的概率还是很大的,因此楚庄王为了避免冤假错案出现的可能,实行了“秋后问斩”的制度。楚庄王不愧为为春秋五霸主之一,他率先实行“秋后问斩”的制度,体现了他的仁心。
在犯人问斩前,各朝各代都有给犯人“断头饭”的习惯,这些犯人罪大恶极,但是出于人文关怀,在这些犯人被处斩前,各朝各代还是给死囚们一顿丰盛的“断头饭”,让他们享受世间最后的美好。各朝各代对断头饭的规定不同,在最富庶的宋代,直接规定“断头饭”的食材不能少于五千文,可见是一顿丰盛大餐了。
而一些朝代的断头饭中,还有加料,那就是一块腥臭的肉,为何在一顿美味的饭中,要放入一块难以下咽的臭肉呢?原来,古代人都比较迷信,在传说中死去的人,要喝了孟婆的孟婆汤,走过奈何桥,才能重新轮回转世,而在奈何桥有一条恶犬,每个过奈何桥的逝者,如果不给恶犬吃臭肉,就会被恶犬吃掉,无法轮回转世。因此在死囚的断头饭中,狱囚会加入一块腥臭的肉,就是死囚带给那条恶犬的。当时的死囚们看到饭菜里的腥臭肉,都会感激涕零,下跪跪拜狱卒们,可见古代封建思想对人的影响。
断头饭体现了古代的人文关怀,一块腥臭肉让死囚们心理放松,安然接受了命运的裁决,事物的存在可能我们当代人无法理解,但是它总是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比如这块腥臭的肉。
标签: 儒家代表人物